华盛顿曾以为,挥动霸权大棒,便能轻易压制对手。谁曾想,他们精心设计的“组合拳”,反倒成了自我困境的推手。
事实摆在眼前:美国旨在削弱新兴力量的策略,非但没奏效,反而意外侵蚀了自身经济、科技与军事的根基。一场场博弈,远未按其剧本上演。
这究竟是为何?本文将细探,那些意在遏制中国的举动,如何最终反噬了美国自己。这是一出霸权剧本失灵的意外。
经济战:搬石砸脚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攻势,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最高时甚至达到54%。意在打压中国制造。
中方迅速反制,对1100亿美元美国商品实施了34%的对等关税。同时,对稀土等关键材料的出口也进行了限制。
结果出乎美方预料:其国内物价飙升,通胀率突破3.5%。制造业尤其在“铁锈带”地区,失业问题加剧。
美国GDP增速因此低于预期0.9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成本骤增12%,本国农产品出口也遭受重创。
谁曾想,贸易大棒最终砸向了美国民众的钱袋和企业利润,教训深刻。
金融领域的博弈接踵而至。2020年,美国威胁要将中国金融机构排除出SWIFT系统,这被视作一枚“金融核弹”。
面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国积极发展自主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增强金融韧性。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深谋远虑的布局。
数据显示,到2023年3月,CIPS日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仅仅一年后,即2024年3月,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首次超越美元。
当时,人民币占比达52.9%,而美元则为42.8%。这标志着全球“去美元化”进程明显加速,动摇了美元的根基。
当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4万亿美元,利息支出跃居第二大财政负担时,美元地位的任何动摇,都显得异常危险。
芯片局:硬币两面
科技竞争是这场较量的另一大焦点。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严厉芯片断供,企图切断中国科技企业的生命线。
随后,2022年签署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进一步强化策略,投入527亿美元补贴本土产业。其目的,是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半导体链外。
然而,华盛顿的科技“铁幕”并未能如愿。面对极端压力,中国科技企业被迫加速自主研发,反而激发了巨大潜力。
华为不负众望,在2024年成功推出自研的“昇腾”和“麒麟”系列芯片,实现了关键突破,震惊业界内外。
同时,中芯国际也实现14纳米制程量产。重压之下,中国芯片自给率已提升至30%,韧性尽显。
这种“倒逼”效应,反噬了美国自身科技巨头。失去庞大中国市场的英特尔、高通等企业,利润锐减。
例如,英特尔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暴跌32%,股价受挫。美国的科技封锁,最终反而损及了自家企业的利益。
更甚者,美国国防工业也深受牵连。对稀土等关键材料的依赖,使得国防承包商生产线停摆,供应出现问题。
这直接导致导弹精度下降30%。五角大楼的库存告急,充分暴露了美国自身产业链的脆弱与空心化。
军事牌:骑虎难下
军事威慑作为霸权工具,也在这场博弈中面临失效。自2023年起,美方在南海常态化部署航母,并频繁穿越台湾海峡。
此举旨在彰显军事存在,对中国施加压力。然而,中方并未退缩,反而系统性地提升了国防实力。
福建舰航母的海试进展顺利,055型驱逐舰大批量列装,总数已超过25艘,令人瞩目。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船厂产能已是美国的四倍,为海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这预示着未来力量对比的变化。
今年,解放军东部战区举行了三次“台海实战封控演练”,其规模和实战化程度前所未有,引起广泛关注。
这些演练迫使美军侦察机无法靠近敏感区域30海里以内。有效彰显了中国区域拒止能力的强大与有效。
军事对峙的成本与风险剧增,美方也逐渐认识到其持久战能力的不足。凯恩,这位美国准参联会副主席,今年3月28日公开承认。
他坦承,美军目前无法与中国进行持久作战。这无疑宣告了过去依赖军事碾压的模式已然破产。
美国的威慑策略,不仅未能迫使中国退让,反而验证了中国区域拒止能力的有效性,使其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自由度大受限制。
笔者以为
华盛顿万万没有料到,其每一步旨在遏制中国的行动,都像是一个“扳机”,不仅未能压制对手,反而触发了中国系统性的反制与自我强化。
最终,这些行动反噬到美国自身。正如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警告:中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手。
他认为,其经济、技术与人口的结合,使其比苏联更棘手。这一判断,正在被现实一一印证。
这场全球性博弈的结局,并非简单的胜负。而是单极霸权逻辑在全球化与多极化浪潮中,因其固有的战略短视和僵化而加速衰落。
华盛顿的打压行为,无形中成为了中国加速科技自立、金融自主和军事现代化的“催化剂”。
新的全球供应链和经济格局重构已不可避免。而这场由美国发起的遏制,正是其加速转型的最强催化剂。
按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