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纲脉首
浮脉轻取即得彰,重按稍减不渺茫。
表证外感邪气犯,亦主虚阳浮外扬。
沉脉轻取不见形,重按方得脉气凝。
里证寒凝或积滞,阳虚水停亦此应。
迟脉一息三至间,寒证阳虚气血缓。
若兼有力为实寒,无力虚阳需温暖。
数脉一息五至超,热证烦渴燥难消。
有力实热邪火盛,无力虚热阴液耗。
常见脉象
虚脉三部按皆空,无力无神气血穷。
劳损久病阴阳弱,补养气血是要功。
实脉三部按皆强,有力有神邪气亢。
食积痰瘀或实热,祛邪泻实莫彷徨。
滑脉往来如滚珠,流利圆滑无滞濡。
妊娠痰食兼实热,气血充盛亦此途。
涩脉往来艰且滞,如刀刮竹迟而细。
血瘀精伤兼气滞,血虚津亏皆可致。
其他脉象
洪脉洪大满指扬,来盛去衰热势张。
阳明实热或暑盛,阴虚火旺亦偶彰。
细脉如丝细且软,往来均匀应指浅。
血虚阴虚精不足,湿邪困阻亦常见。
弦脉端直如琴弦,挺然指下按之坚。
肝郁气滞痰饮聚,少阳病或痛证连。
紧脉绷急如转索,左右弹指力不弱。
寒邪凝滞或痛痹,宿食内停亦此脉。
结代促脉
结脉缓中时有止,止无定数脉来迟。
寒痰瘀血心气弱,阴盛气结需审思。
代脉动中时有止,止有定数良久至。
脏气衰微或惊恐,跌打损伤亦有之。
促脉数中时有止,止无定数热邪炽。
阳盛热结或血瘀,痰食停滞皆可使。
濡、弱、革、牢脉
濡脉浮细软如棉,轻取可得重按偏。
气血亏虚兼湿困,虚证湿邪此脉显。
弱脉沉细软无力,重按方得气难继。
阳气虚衰阴血少,久病虚劳常见此。
革脉浮弦大中空,如按鼓皮劲不浓。
亡血失精或半产,阳气外浮脉气松。
牢脉沉弦实而长,重按坚牢力蕴藏。
寒邪积聚疝瘕证,阴寒内盛脉气强。
散、芤、伏、动脉
散脉浮散无定踪,按之散漫难聚中。
元气离散危笃候,虚阳外越命难容。
芤脉浮大软如葱,按之中空边有从。
大失血后阴液耗,脉管失充此脉逢。
伏脉沉伏极深幽,推筋着骨始能求。
寒邪闭阻或剧痛,气机郁闭脉难浮。
动脉滑数短而强,厥厥动摇在关上。
痛证惊悸皆可见,阴阳相搏脉形彰。
长、短、微脉
长脉端直过寸关,从容延展至尺边。
阳盛实证气机畅,康健之人亦可见。
短脉不及寸尺端,按之短促势难延。
气虚不充脉道窄,气机郁滞亦此现。
微脉极细按欲绝,浮沉皆有气将竭。
阳衰血枯危笃候,温阳养血莫迟缺。
疾、缓(异常)脉
疾脉一息七至超,急疾躁动势如烧。
阳极阴竭虚阳越,孩童高热偶见招。
缓脉虽持四至平,怠缓无力是异常。
湿邪困脾气血滞,从容不再脉形僵。
中医脉证合参歌诀
一、表里脉证对应
浮脉应表证,寒热需细分:
浮紧伴恶寒,无汗苔薄白,此为风寒侵;
浮数兼发热,咽痛苔薄黄,风热表证真。
沉脉主里证,虚实寒热跟:
沉迟加畏寒,肢冷苔白滑,里寒阳不振;
沉数伴口渴,便秘苔黄厚,里热实邪深。
二、寒热脉证对应
寒证脉多迟,兼见冷象真:
迟紧为实寒,腹痛拒按甚,苔白腻舌润;
迟细为虚寒,畏寒喜温饮,苔薄白舌嫩。
热证脉多数,热象更鲜明:
数实伴高热,烦躁汗出频,苔黄燥舌红;
细数为虚热,潮热盗汗生,苔少舌少津。
三、虚实脉证对应
虚证脉无力,症状多虚损:
虚脉兼乏力,气短懒言频,苔薄白舌淡;
细脉伴面白,头晕心悸甚,血虚或伤津;
细数加潮热,手足心热焚,阴虚内热蕴;
沉细兼畏寒,腰膝冷痛深,阳虚火不温。
实证脉有力,邪盛症状狠:
滑脉伴胸闷,痰多苔白腻,痰浊阻肺心;
涩脉加刺痛,固定不移根,血瘀在络循;
滑实兼脘胀,嗳腐苔厚腻,食积胃肠困;
弦脉伴胁痛,烦躁苔薄白,肝郁气不伸。
四、脉证不符警示
浮脉反见里证沉,多为虚阳浮外奔;
沉脉反见表证显,表邪初入里未深。
数脉若兼畏寒状,真寒假热需辨准;
迟脉若伴口渴甚,真热假寒莫错认。
按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